分享 | 女人如何尋找獨處時間 ? /康健雜誌

by | |
女人如何尋找獨處時間 ?    /康健雜誌
不管在職場,還是家裡,女性總是比男性更容易操心,承受更大的壓力,專家提出女人找到me time的十個方法。
美國心理學會(APA)調查發現,譬如面對失業與裁員風潮,女性焦慮的比例平均比男性高出25%,造成女性壓力過大最主要的癥結,「認為必須對周圍許多人負責任」,而且這些受訪女性大都自認沒有足夠的能力應付這些壓力。
有一個鼓吹維持平衡生活的網站「反制競爭激烈」(Rat Race Rebellion)曾經詢問女性網友,「為什麼總是做了過多的承諾」、「為什麼不能拒絕提供好處給別人」,排名首要的理由是:「我不希望傷害別人的感覺」、「別人可能會對我生氣」;排名第二的是「他們表現出對我的信任,使我不能丟下不管」。
壓力管理專家露絲賴德蕾(Deborah Roth Ledley)觀察,女性常說「我這樣做會忽略小孩」、「如果我不在,情況會四分五裂」;但真相是,當妳暫停、放下並且抽離,妳會發現「即使少了妳,世界照常運轉,每個人依舊活得很好!」
壓力過大,容易危害健康。主持德州大學「大腦健康中心」的查普曼(Sandra
Chapman
)教授指出,壓力會導致體內分泌可體松,造成體重上升與心臟疾病;此外,壓力也會演變為失智,「可體松這種毒素對腦部特別具有殺傷力,會讓人記憶力衰退與注意力減低,」查普曼警告。
一旦發現自己身陷重重壓力之中,實在很想掙脫,這時候絕不是把更多的事情塞進每天忙碌的行程表,而是需要拿出一些「壯士斷腕」的勇氣,找出暫時停止、斷絕外務的「獨處時間」(Me Time),好好沈澱與照顧疲憊的身心,才能頭腦清楚地決定接下來該怎麼走。
專家提出女性找到Me Time10個方法:
1.)留一點空檔給自己:
可從日常生活做起。譬如,每天晚上關掉手機,即使20分鐘也好;有些電話和電子郵件不必急著馬上回覆。「沒有道理妳不能擁有自己的時間,不管妳手邊的事有多麼重要,甚至照顧生病的家人,妳都需要時間再充電,」專家異口同聲指出。
檢視妳的時間表,留出一些空檔安排自己想做的事,並讓家人知道這些時間妳是保留給自己,家人需要的是保持最佳狀態、活力十足的妳,而不是滿面倦容、毫無生機的老媽子。
美國在2000年曾經發表了一份頗具指標性的研究報告「問問孩子(Ask The
Children
)」,發現一個極有趣的現象,許多父母因無法多撥出時間陪孩子,普遍心懷內疚,但當研究人員詢問1000名兒童「最期許父母的一件事」,答案竟然不是多陪陪他們,而是希望父母「不要那麼累」、「減少壓力」。
2.放棄罪惡感:
當妳想花點時間投資在自己身上,難免會有人批評妳「自私自利」,不管是嫉妒還是惡意攻擊,忽視負面的話,不必理會他們,更不要放在心上,妳該對自己以及愛妳的人負責,而不是對其他阿里不搭、不相干的人負責。
3.找到啦啦隊:
當妳決定採取行動改變,妳的伴侶、家人不光是站在場邊觀看而已,妳需要他們的贊成票,變成妳的啦啦隊,甚至於和妳一起行動的夥伴,妳要讓他們了解,因為妳的改變,收穫不只是影響妳,對每個家庭成員都有「好處」,利己利人,當他們發現妳變得更開心、更有耐心、更有能量,一定樂見於「妳懂得把自己照顧好」。
4)學習說「不」:
很多女性很難開口拒絕別人,但妳答應得愈多,給得愈多,別人反而愈不把妳當成一回事,甚至對妳予取予求、任意使喚,當別人要求妳「做這、做那」,不必有求必應,你可以改口說「已經安排了別的事」。
5)不要求完美:
沒有人是萬能的,認清自己的極限,不必搾乾全部的能量,想做一百分媽媽只會讓妳更了無生趣,有些事實在沒興趣或超過負荷,譬如燒飯洗衣、教小孩功課,乾脆假手他人代勞,或分配給家人輪流負責,少做這些事並不會讓妳變成「壞媽媽」,況且,妳的功能不是做家裡的「傭人」,而是當家人的「精神守護者」。
台灣知名的認知神經學者、中央大學教授洪蘭,一年到頭演講邀約無數,她也寫書、教學、做研究,還要為人妻、母、媳婦、女兒....,有人好奇她究竟是有什麼法寶,可以身兼多職,她坦然回說,因為她放掉很不會做家事的這一塊,有一位朋友在過年時突然造訪,把她的家逛了一圈之後,忍不住說道:「妳家真的很髒!」洪蘭一點也不為意,反而常當成笑話轉述。
6)不把孩子當「空桶」:
孩子不是空無一物的容器,父母沒有責任要把他們全部填滿,而應把孩子視為單獨的個體,並非大人的附屬品,讓孩子學習為自己負責。
成長急不來,要給孩子留白的時間咀嚼、反省、消化、吸收,而不是硬強塞給他們「妳自認為好的」,左一個「我這樣是為你好」,右一個「你不這樣會吃虧」,只是蒙蔽他自我判斷的能力。
《玻璃城堡》作者沃爾斯的母親擁有教師資格,卻醉心於繪畫創作,完全不干涉操心小孩;不在乎他們上學有沒有遲到、功課有沒有做完;也不會因為孩子玩泥巴弄得全身髒兮兮或跌倒受傷而大驚小怪;小孩哭了不理不睬,理由是「不讓負面的行為受到正面的強化」。
沃爾斯在《玻璃城堡》中回憶,「順其自然」是母親最重要的信念之一,即使帶著子女餐風露宿,也不以為意。她的母親總是說,「小時候吃點苦很好,可以令身體和靈魂對痛苦免疫。」
7)用減法教育:
很多小孩的行程表不輸給企業大老闆,才藝課、補習班,從早到晚四處趕場,弄得大人、小孩叫苦連天。不如減少孩子在外到處奔波,而把這些時間拿來做親子溝通,共同做一些有趣的事,散步、打球、聊天、看電影。
換一個角度想,每個孩子都學鋼琴、電腦、畫畫、作文,努力想要讓他們樣樣不輸人,結果大家會的東西都一樣,反而變得平庸化,喪失原本的自我特質。
所謂的減法教育,意思是指放心、放下,但不放棄。放下對孩子成績名次的要求,放心讓他按照自己的速度去決定快慢,不放棄他自有能力找到未來的方向。讓孩子回到原點,放了他一馬,也等於放了妳自己一馬。
8)儘早學會做「甩手父母」:
如果不想養出「不孝」的子女很簡單,就是不要把自己變成「孝子」、「孝女」。凡是屬於孩子的事,狠心交由他們自己去跌撞摸索,不必事事張羅代勞,也不必急著去幫他們一把。24小時隨侍在側的母親,孩子不是把妳當成用過即丟的衛生紙,就是呼之即來、揮之即去的寵物,或者黏身不放、令人厭煩的乞丐。
女作家郜瑩以過來人身份分享經驗,「妳的價值不是保姆,也不是銀行提款機。」當孩子愈來愈大,母親要逐漸退居為備胎,做一盞提供照明的燈,讓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選擇要走的路。
9)請配偶幫忙:
妳不是家裡的「唯一」,妳的另一半或許常常被妳忽略,他們也能發揮功能,但妳包攬了全部大小事,使他們缺乏表現的機會。
太太總是把另一半當成教養殺手,認為他們成事不足,敗事有餘,但妳要尊重配偶管教的風格,而不是依照妳的方式,而且請另一半代勞也可以增進父親與孩子的親子互動,孩子會有不同的感受和體驗。
10)看到「自己」的存在:
每天至少做一件讓自己快樂並且跟別人無關的事,純粹只為取悅自己。女性常常只看到別人的「需要」,並當成是自己的「需要」,陷在做「好女人」的魔咒裡,長時間把精力放在孩子和家人身上,結果卻變成沒有自處能力,即使把時間空出來,卻不知道該做什麼。
謝文宜提醒女性朋友,不妨回頭檢視過去的「未竟之志」,畫畫、旅行、學習樂器,或者簡單如泡澡、按摩、散步、開車兜風....,一件一件去嘗試。把未竟之志當成線索,讓妳重新回味擅長什麼,找出優點。只要花一點點心思,總會發現喜歡做的事。
謝文宜從旁觀察,很多女性一旦有機會重溫舊夢,往往眼角濕潤,心有所感,「那個當年心懷浪漫夢想的女孩又復活了!」 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